close

前幾天在蘋果日報的意見版看了一篇文章,印象很深刻,台灣這幾年來的確在精神層面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進步,但是總還差這麼臨門一腳,我個人認為其實跟台灣的封閉和鎖國有很大的關係,另外台灣因為媒體太過霸道,倒直於台灣的文化視野、國際觀等都被那些部長進的媒體牽著走,最後大家的世界是被形塑出來的那個所謂主流的世界,所以學外語大多數都是英文(美式英文),看西方世界大多都是美國文化,所以速食、所以其實沒有文化!

這幾年在一些人的努力之下,台灣開始有很多好的藝術活動展開,不過卻很可惜差那麼一步,就可以更好,就是中文翻譯的部分,因為我們都是學美語的,所以外國藝術家來的名字或是專有名詞翻譯,通通以美語發音的方式來翻,造成了很多法國人、西班牙人、希臘人的名詞被翻得只剩台灣人懂,西方國家的人通通莫宰羊,我看到的這篇文章舉了個很棒的例子,特別貼出來跟大家分享,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讓台灣更能和全球化接軌,真正的邁向國際化地球村的概念。其實我自己也是典型的美語人,所以這篇文章提到的錯誤我沒有一個不會犯,貼出來也是希望我自己開始虛心接觸更多的多元文化!!裡面提到的雷諾瓦是我很喜歡的畫家之一,不過看了這篇我也很汗顏,原來應該是發成[h]的音,所以應該是賀諾瓦比較貼切!

是「米葉」 不是「米勒」(畢柳鶯)

2008年07月29日蘋果日報

暑假期間,台灣藝文的第一大盛事,就屬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米勒特展了。
上英文課時同學們談起最近很值得一看的「米勒特展」,來自美國的英文老師卻聽得一頭霧水。直到我提到,米勒(Millet)的法文發音是「米葉」(法文的L是不發音的),他這才豁然明白。原來他最近常聽大家提起Miller、Miller,講的是Millet啊!

錯誤發音混淆譯名

譯名的混淆不止這一項。幾年前到紐約的「藝術學生聯盟」學畫,有天到「大都會博物館」參觀,我到服務台詢問法國雕塑家羅丹(Rodin)的紀錄片在哪裡放映,雖然我一直重複關鍵字「羅丹」、「羅丹」,服務台小姐卻一臉茫然,後來終於弄明白我的意思,她恍然大悟的說:「是Hodin啦!」原來法文的R是發H(荷)的音。之後我還陸續在語音導覽中聽到摩洛(Moreau)的正確發音是「莫荷」,柯洛(Corot)的發音是「柯賀」。

與羅丹同時代號稱「南麥北羅」的雕塑家麥約爾(Maillol),大概是比較晚被引介到台灣的關係,他的譯名倒是正確的。這是另一個法文L不發音的例子。

台灣有關藝術家傳記、畫冊、美術史等出版品,不論是質與量,首屈一指的就是藝術圖書公司了。不過,以上所述法國藝術家的譯名,該公司多數使用已經行之有年大家所熟悉的錯誤的發音。台灣麥克出版的《1000幅西洋名畫》,由留學法國的師範大學王哲雄教授所翻譯,法國藝術家的譯名是正確的,前文提到的正確譯名就是引用自這本書。該書將夏丹(Chardin)譯為「夏荷丹」、雷諾瓦(Renoir)譯為「賀諾瓦」。不過,也不要矯枉過正,「Miro」還是念米羅,因為他是西班牙人。 
 
大師正名接軌國際

在台灣,米勒、羅丹、雷諾瓦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,我們要繼續使用錯誤了幾十年,但僅能在華人間達到溝通目的的譯名呢?還是長痛不如短痛,來個正名活動,才能與國際友人溝通,不至於貽笑大方! 
 
作者為復健科醫師、中山醫學院教授
畢柳鶯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oraemonlai 的頭像
    doraemonlai

    叮噹歡樂遊園地

    doraemon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